close

會不會太嚴肅了呢,這話題?

只是當了準媽媽之後,不免得還是會去想,將來該怎麼教養自己的孩子。

 

一直覺得上一代是十分辛苦的一輩人,多是白手起家,家中負擔大,不一定有讀書的機會。聽過我媽說了很多當年的故事,總之就是幫家中的生意……讀書,那不是女孩子該做的事,只有兒子能讀書。

 

所以,輪到自己做父母,就希望有些改變。拿我們家為例,有了我跟我弟之後,我媽對我們的願望就是:第一,要長得比她高,第二,盡量給我們讀書的機會,最好能讀到大學畢業。

 

覺得孩子一定要多讀書,要大學畢業。所以從小就告訴孩子,其他事情都不用擔心,不用擔心家事、不用打工賺錢,只要好好讀書就行了……好像滿多上一代的父母都會希望給孩子這樣的環境,讓孩子能無憂無慮的讀書,出人頭地。也可以說是因為自己沒有這樣的機會,所以希望孩子更好,不要他繞遠路或吃太多苦,是一種愛孩子的方式。

 

……嗯,我認同現代人沒有點學歷是難以在社會上混下去的,相信下一代,大學畢業更是基本中的基本。可是,只專心讀書就好,這樣的想法讓我起了小小的疑問。

 

並不是說只懂的專心讀書的孩子其他東西就一定都不會,就一定會變成書呆子,就一定不懂人情世故,就一定不能吃苦,就一定不懂得照顧自己……

 

而是,只要顧著讀書就好,是否也會失去處理事情的能力?

 

 

 

我知道我這樣的說法可能會被說成太過理想化、太不切實際,那,姑且不說人格養成這些溫馨話題,換種實際說法吧……

 

現在在社會上生存,是不是只要會讀書、有學歷就具備競爭力?就能有明確的人生目標,就能擁有完美人生?

 

我想不是的……

君不見滿街大學生遍尋不著出路?君不見五、六年級生批評七、八、九年級生工作態度不佳?君不見社會新鮮人工作一個換一個,到頭來還是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?

 

 

什麼是處理事情的能力呢?

就是遇到了一個挑戰或難題,能憑著自己的思考、力量去尋得一個解決它的方式,無論是時間的分配或是技巧的培養,又或著是耐心與專注的養成。套句老套的說法,給孩子魚吃,不如教他怎麼釣魚。

 

 

【讀書】

 

上學讀書是很重要的,除了學習常識跟知識,它本身就是一種訓練孩子負責任的過程。前一晚檢查好要帶的東西,收拾好書包,早上準時起床去上學,經過一整天的學習,回家後做好功課,備齊隔天要用的東西,將聯絡本給爸媽簽名後收進書包,上床睡覺……一個個環結都在考驗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。

 

如果孩子只需要擔心「讀書」──這裡指「把學校老師教的東西消化完、功課做完,接著考試考高分」,其他的事情,如檢查備齊隔天要用的東西、收書包、聯絡本簽名、甚至高階一點的擬定讀書計畫、參加補習等等的事列為「小事」,全都由媽媽幫孩子搞定,孩子完全不用擔心,以為這樣孩子就能完全將心思放在讀書上……細想下來,真的是這樣嗎?

 

孩子如果沒有經歷過為自己準備上學用品的階段,他是否能自己思考領悟去上學究竟需要多少、什麼元件?沒有經歷過忘了帶國文課本而被罰站,是否能理解自己在過程中思考或做法不完善的地方、該如何修正?更別說擬定讀書計畫這種高階的自我管理了。

 

這當然是一個簡單的比喻。

 

可是如果沒有經過這些,父母不會天真地覺得孩子在長大後就忽然自己「懂了」吧?就忽然自己有思考能力,自動自發地去把自己打理好吧?

 

出了社會,在工作場合,上司交待去跑業績,去拿一百分,可不會牽著孩子的手,幫他準備好讓客戶下單的秘笈,上面寫著:

穿西裝打領帶

遞名片要用雙手

製作市場分析圖、產品介紹表、價格走勢圖(資料可於公司資料庫及網路蒐集)

談判技巧為……

 

若是自己創業,更不會有人幫你準備好所需的「元件」,或是像媽媽幫你準備讀書計畫一般step by step地告訴你該怎麼創業。

 

需知道,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,都是一件件所謂的「小事」的順利串連跟累積。

 

所以我想,父母的角色應該是在於協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跟處理事情的能力,而不是幫孩子挖一座與世隔絕、環境清幽只適合閉關苦讀的井。

 

 

【讀書以外的事】

 

只要讀書就好,不用做家事,不用出去打工賺錢,這一點我也不是十分認同的。

 

聽到很多媽媽會對癱在沙發上的孩子說,你就不會幫著做點家事嗎,就讓我這個老媽做到死吧,這樣消極的話。試問這些媽媽,是否從小就讓孩子知道做家事是每個家中成員的責任?還是天真地覺得,孩子長大了就會忽然自己「懂了」,發覺父母的辛勞、發覺維持一個家靠的是相互扶持?

 

也聽過家長以給錢的方式要孩子做家事,個人認為比叫他不用做家事還糟。

 

不用做家事頂多就是做老母的一輩子辛苦,小時幫孩子打理一切,老時繼續幫大孩子打理一切,有出息的孩子還是會懂家是怎麼一回事,只是不會幫忙家務罷了。然而,收錢做家事的觀念,會否讓孩子覺得跟家人的相處最終只是一場交易?以後自己有了家,會否也覺得經營一個家,只要按時丟錢回家就行了,家裡的人就會搞定一切,不需要陪伴、不需要分享?

 

 

……我覺得讓孩子分擔一些家事,除了讓他有家庭觀、能體會他人辛勞之外,也是對他時間管理的一種訓練。不用做家事,只要讀書的孩子,可能放學後有五個小時讀書,要幫著做家事的孩子可能只有四個小時利用,後者必須省略發呆、神遊、分心的時間,讓自己更有效率地把事情做完。

 

 

至於打工,我不確定是好還是不好。

有人說打工會妨礙讀書的時間,這點我不是太認同,畢竟出發點不是要求孩子分擔家用,每個月非得拿多少錢回家。重點是希望藉由打工讓孩子學習家庭跟學校以外地方的運作方式,擴展他的思考跟觀念,甚至讓他了解或發覺他對不同工作認知,相信對於尋找未來的方向會有些幫助。所以,打工時間的長短,可以自行調整。

 

不過,打工也很容易成為藉口。

不參加家庭聚會的藉口,不讀書的藉口等等。

 

到目前為止,據我觀察身邊的人,在求學期間有打工經驗或是有一點社會體驗的人,往往比只專注於讀書一事的人,對於未來方向、人生計畫、事業安排等更(快)有完整的想法。

 

 

當然,每個孩子都會有不同的特性,中間如何調整,是否視情況調整,還是因人而異的。

 

 

 

 

……呵呵,該說是有感而發嗎,還是亂想一通?

我不是教育專家,只是感覺著胎動,然後希望自己將他帶到這世界後,能再給他一些東西而已。

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好不好,只是單純地有這些想法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教養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